跳到主要內容區

Top

➠ 翁金輅教授-逾200項專利的研發力

pic

 

現代人靠著手機、筆記型電腦等無線通訊器材,清楚掌握遠方發生的一切事物。

而訊息能夠快速傳遞,靠的就是天線。

這20年來,天線從大變小、從小變薄,現在成為薄如紙片的印刷式天線,隱藏在手機、筆電裡面,成為看不見的傳遞媒介。 

說起來,這樣的天線變革,台灣有很大貢獻,關鍵人物是研究天線設計的中山大學副校長翁金輅。 

附設在中山大學電機系的天線實驗室,不僅是國內天線研究的重鎮,在國際間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 

據世界最大的引文索摘資料庫Scopus統計,這十年來,翁金輅帶領的實驗室,無論論文發表數量排名、或是被引用次數,在天線領域都是全球第一。 

翁金輅個人拿過三次傑出研究獎,國科會去年慶祝成立50周年,還將他的天線設計列入半世紀來台灣50 項重大研究成果之一。 

20年研究,發表500篇論文  依傍高雄西子灣的天線實驗室裡,14名碩、博士生在翁金輅的協助下,正在使用16套天線設計軟體、20套人體電磁波吸收評估軟體,

師生共同設計的天線,常常令業界、學界稱奇不已。 

「這些軟體一套要200萬、300萬元,都是國際軟體公司贊助,」翁金輅表示。

算一算,只有40坪的實驗室卻有價值超過6000萬元的設備,放眼全球的手機、筆電業者,未必有這樣先進的規模。 

看看實驗室外牆的公告,就能知道他們在天線界的重要性。這裡不是張貼外出遊玩的同樂照片,而是一篇篇論文、一張張專利,呈現師生團隊的努力。 

翁金輅投入天線研究20年,發表了近500篇論文,拿到超過200項專利,光是去年,就發表25篇論文和專利,「平均每兩週發表一篇!」他帶著自信的語氣表示。 

細數他的專利著作,其中一項與工研院合作的雙頻平面天線,以3000萬元技轉給宏碁,在工研院近年的技轉金額中名列前茅,提升國內業者在天線設計的競爭力。  「

外國的月亮不見得圓,台灣設計天線的能力不輸外國!」連展科技處長邱宗文表示,因為翁金輅,讓國內通訊業者不必仰賴外國,全球筆電的天線有八、九成,就出自台灣人。 

綜觀來看,翁金輅能在台灣締造奇蹟,因為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 

翁金輅原本研究電漿核融合,因為國內沒有應用的平台,便在1990年轉換跑道。 

他發現用來加熱核融合的天線可以有很多變化,如果能結合通訊設備,應用在日常生活中,應該是很大的創新。

就這樣,憑著想像力,他開始研究。  由於當時國內沒有人鑽研天線,翁金輅於是參考世界論文,自行規劃實驗室。 

1990年,中華電信率先提供類比式訊號傳輸系統的行動電話服務,第一代手機黑金剛於是出現,那時的手機天線長十公分,寬1.2公分,正是港片黑社會大哥使用的機型。 

到了1999年,隨著手機門號開放,民間業者紛紛投入,帶動通訊產業蓬勃發展,加上全球的筆電有九成由台灣代工,超過一成的手機由台灣生產,業者需要大量天線。 

翁金輅掌握時機,走出了十年磨一劍的實驗室,他設計的天線剛好派上用場,從此展開產學合作。 

台灣是高科技生產重鎮,他的研究則因為地利,可以馬上應用到業界。  翁金輅培育高級天線人才,對學生傾囊相授。

他的畢業生開枝散葉,陸續在南部建立總經費超過1億元的12座天線實驗室,師生連成全台最大的天線網絡,研究有地利之便。 

博士生康庭維就說,跟著翁教授,他不必出國,就能學到世界頂尖的技術。

在天線實驗室裡,翁金輅常穿著和學生一樣的制服T恤,這在大學裡十分罕見。

「制服建立向心力和榮譽感!」他說,至今畢業的48名博士生,人數在國內單一領域中居冠,也因此,通訊業稱他的學生是「中山幫」。 

「即使畢業,對實驗室的向心力還是很強!」聯發科技經理方士庭表示,畢業生每年和翁金輅聚餐兩次,師生感情很好。

翁金輅提攜後進,常帶博士生參加國際會議,增廣見聞。

為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,他要求儀容站姿,每張幻燈片講解不超過1.2分鐘,連如何拿投影筆都有規定。 

「學生不能只讀書,」他要求學生尊重別人,接納不同意見,才能成為稱職的天線工程師,「我認為這是工程師的人文素養,」他說。

沒有在通訊業工作,翁金輅的數本著作已由美國知名的Wiley公司出版,成為業界必讀的聖經。讓世界知道台灣不是只會做代工。 

他相信,手機會愈變愈薄,未來三年,將出現不到0.5公分的機型。

而在這樣的生活革命中,因為翁金輅,台灣人不缺席。 

 

台灣之光〉

翁金輅   年齡:51歲 

光榮成就: 

●2010年,獲潘文淵研究傑出獎 

●2009年,獲選國科會50項重大研究成果 

●2006年,獲選IEEE國際電子電機工程師學會會士 

●2005年,獲國科會特約研究人員獎、中山大學講座教授 

 

勵志格言: 天線設計無止盡,永遠堅持理想  翁金輅  想對台灣說的話  政府現在推行校園國際化,招收外國學生,

但是和外國大學相較,國內教育環境還是不具吸引力,希望政府提升教育環境,招收陸生來台。

 

(遠見雜誌)

 

瀏覽數: